

我国已故著名诗人田间,60年代中期曾到东留善固深入生活,创作一首题为《不怕风吹浪打》的诗,被作曲家谱成歌曲,在群众中广泛传唱,这首诗热情讴歌了当时吕玉兰不畏艰难,敢于斗争的不屈品格和英勇事迹。诗中写道:不怕风吹浪打 不怕走石飞沙 主席著作是指南 姑娘胆略比天大 十五岁立下斗天志 二十岁创业当了家 穷沙窝里把根扎 开出一枝玉兰花 主席的教导记在心 工作就是斗争 十年斗争为革命 十年树木长成林 谁说妮子心眼傻 姑娘青春似火红 坚守社会主义阵地 打退资本主义进攻 不怕险途难关 不怕明枪暗箭 毛泽东时代好青年 顶风压浪冒风险 带起一班英雄汉 双手挽起狂澜 玉兰花开传千里 乘风破浪再过万重山。

一九六六年六月十八日《解放军报》登载:《十个为什么》——读毛主席的书、听毛主席的话、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的体会(吕玉兰著)一、为什么有人说我“傻”,怎么看待“精”和“傻”?二、为什么我把革命当作终身大事?三、为什么越斗我干得越欢?四、为什么我当干部不觉得“赔本”?五、为什么越怕出事越出事?六、为什么我不怕得罪人?七、为什么我团结人不怕“吃碰”?八、我为什么带头实干?九、为什么我不讲“人情”? 十、为什么我一个心眼的突出政治?

那是一段已经远去并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岁月,但在我的记忆中却如铁铸刀刻。看着书中一幅幅照片,我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在玉兰的家乡——临西县东留善固,同那里的人们一起劳动、生活、学习的情景,想起了玉兰带领群众改造沙荒的日日夜夜。回省城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,如果我们的党员,我们的干部都能一心一意为群众甘当“赔本干部”,都来学一学玉兰精神,那么,我们的党风又会怎样呢?

习近平同志曾亲笔撰写了一篇文章深切怀念吕玉兰。文章最后一段写道:“‘高风昭日月,亮节启后人;痛心伤永逝,挥泪忆深情。’玉兰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,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她的品德和风范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。”一个名字,能够沉淀于人们的记忆之河,必然有其厚重的理由。一种精神,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,必然有其璀璨的价值。曾经激励过许多人的“铁姑娘”,究竟是怎样炼成的?为什么吕玉兰过世多年之后,玉兰精神仍不凋谢?拨开历史的云烟,吕玉兰留给今天的是什么?带着这一个个问号,近日,记者走进东留善固村,走进她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,去追访、去感受玉兰精神。